失眠者往往在意睡眠時間超過睡眠品質

 

失眠、乏力、無食欲、易疲勞、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經常性感冒或口腔潰瘍、便秘等等。處在高度緊張工作、學習狀態的人應當特別注意這些症狀。平安健康網提醒:注意日常生活,遠離亞健康.

  心理因素影響睡眠,如當一個人明天就要考試,或者剛剛失戀時,晚上就很可能催眠。但是一些長期失眠的患者會說,我情緒很平靜,為什麼還是天天失眠?其實,心理因素同樣對他們的睡眠產生著重要影響。
長期失眠的患者對待失眠常有這樣一些錯誤的認識:1.每天晚上必須睡足8小時以上。2.長期失眠會帶來器質性損害,使人易患各種疾病。3.試圖控制睡眠,晚上即使不困也要早早上床,把睡眠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正是由於這些錯誤的認識,使這些人對睡眠過分關注,進而引起對睡眠的恐懼和緊張,導致失眠。其實,人們對睡眠時間的需求差異很大。在差異面前,睡眠品質比睡眠數量更重要。每個人不必計較每天晚上睡多少小時,以白天的精神狀態為標準,只要感到精力充沛就行了。失眠對身體的不良影響主要是功能性的,認為失眠會造成身體器質性損害的看法是盲目誇大失眠的作用。應當放棄對睡眠的控制,困了就睡,睡不著就不睡。

很多人都有過短暫的失眠經歷,但最後形成長期失眠的人只是少數。這部分人具有相同的個性特點:內向、敏感,具體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容易衝動。對自己的
身體和工作能力缺乏自信,抗精神壓力的能力不足。在對待失眠問題上,這些人過分關注周圍環境。這些個性行為特徵常使他們具有未解決的心理衝突,衝突導致情緒喚醒,並好發生在晚間,影響睡眠。

  有學者報導,75%的失眠症患者在出現失眠之前經歷過一次或多次應激性生活事件,包括人際衝突、信任危機、缺乏社會支援、對他人的依賴得不到滿足等。上述生活事件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但在失眠慢性化的過程中,人的個性、對失眠的認識、睡眠行為就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對睡眠的客觀態度。

  由於對睡眠存在著一些錯誤認識,失眠者在上床後經常為睡不著而擔心,這被稱為對睡眠的預期性焦慮。情緒焦慮會引起人體生理代謝活動加強,晚間情緒焦慮水準越高,這些生理活動越強,結果就是失眠。失眠者對別人說,他們每天晚上只能睡2~3個小時,甚至徹夜不眠。這種主觀感覺是不對的,他們的主觀感覺和客觀記錄(多導睡眠圖記錄)相差很大,即客觀記錄患者已經睡著了,但此時叫醒他,他會說他還沒有睡著。這種現象被稱為缺乏睡眠感。由於缺乏睡眠感,導致對睡眠更加敏感,促進失眠症狀的延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nk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