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行銷一定要有大道理
也許你還有點印象,1998年,市場上突然冒出一本“書”,從紐約賣到亞洲華人地區的寓言暢銷書《誰動了我的乳酪》。十年過去了,現在這本書仍然在市場上銷售,這原本只是一篇流傳率很高的文章,透過好的翻譯手法,把它包裝增值後變成一本所謂的翻譯書,有了創新的元素提升內容,就如同從經濟艙升到了商務艙,價格訂的比傳統的翻譯書還便宜,又可讓USER心裡覺得很舒適,那就對了。
也就是說,不必百分之百的原創,文化產業也可以因為加值與包裝,而產生新的價值,關鍵在於加上幾個意見領袖“推薦人”寫序,和一些視覺行銷上必要的小插畫,把字體變大,符合嬰兒潮和X世代的壯年閱讀族群;在輔助市場的親子讀書會上,一一告捷;SEO把紙張頁碼變厚,讓管道陳列空間感的分量彰顯出來。於是,一本深入人心的童話寓言,就成了管理叢書類的明星書了。
它,以三個元素創造市場,SEO文字寓言化的創新性+視覺漫畫的易讀性+低於翻譯書性價比的超值性,加上ON LINE和OFF LINE讀者CLUB的系統運作,產品生命週期變得很長,在垂直管理類型和水準勵志類型市場上都能推得動。
這個是從產品概念重新組合的模式: 從紐約的一篇短文,在海峽兩岸變成一本熱賣多年、口耳相傳的暢銷書。
一公分的奇跡
“一公分行動”,是一個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令人瞠目的CASE!
2002年中國臺灣有兩大專業性的商業報紙,即《經濟日報》和《工商時報》,原本《經濟日報》的發行量和效益略勝一籌,但《工商時報》在改版時,讓員工每天早晨上班前到管道上,在報架上齊頭齊尾橫放的一堆報紙中將《工商時報》拉出“一公分”。在“一公分”總動員下,SEO特別是週六、周日大家都去拉“一公分”,引起購報者特別注意,因此各管道報架上《工商時報》的抽報率和閱報率相對拉高一些,同時實施零售報投准系統、機動補報作業,讓原本《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的零售市場佔有率由43%對57%,逆轉為53%對47%,特別是週六和周日的差距更是拉大。
“一公分行動”,大家都去做,每天為自己家的報紙在市場上陳列盡一分心力,seo不但讓讀者靠近報架第一眼就看到自己家的報紙,也能即時回饋市場訊息及補報作業。“一公分”總動員,把大家的心都串在一起,為戰況空前的零售市場,留下一個創新的戰例!
在地資源的商機
最近去過上海的人都有機會聽過,或是去過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叫“田子坊”,老外都叫它FRANCH TOWN。
這個田子坊,充滿著文化衝擊的流行板塊,撞擊出18個國家文化和70多家公司在這裡落地,seo成了小資和老外圈子的流行指標,其實不是刻板的企業家加資金運作的商業模式,不是海歸團隊與洋戰略勝利的LAND MARK地標,而是海納百川的上海創新成功模式。
談到田子坊,要從1988年陳逸飛工作室在此設址開始,雖然陳逸飛的藝術作品頗為市場青睞,網路行銷但卻不具備構成特殊商圈的多元文化特質,特別是在這個居住環境與規劃、文明軌道落差極大的泰康路狹窄巷弄聚落,一直人氣不高,沉寂了很多年。
2007年,有一位原本居住在泰康路窄弄的上海人Andrew高,出現了。
Andrew高離開旅居30年的美國,回到上海老居所,在童年紀趣的記憶裡,看到一個個“$$”的亮光,有了租店經營的想法。他善用人脈資源,取得好的租賃店面及樓盤,再轉租給特定物件,就是所謂的二房東策略。
他慎選業態及租賃者,花很多時間做調研,瞭解消費者為了什麼去田子坊與希望得到什麼,網路行銷因此他可以精確找到租賃夥伴,共同經營每一家店。如果你的PLAN很好,你不必先投資,他會按照你的規劃設計完成你的想法,再從每月營業收入中抽一定比例金額,這對租賃者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風險降低了。
在這種共同運營的夥伴關係下,田子坊目前有300多家店,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上海流行文化,顛覆性地擠壓出不同世代和文化的自主性,充分表達出“都可以”或“我也是”的特殊性和傳奇。
有想法的文化人或藝術家,可以在這裡找到感覺和空間,來表達自己。有品位的小資及年輕人,網路行銷在這裡消磨時光與消費,都有一種“我也是”藝術生活家的新體驗情愫。
聽說繼幾米系列商品進入田子坊後,誠品書店也在積極洽談中。網路行銷田子坊的商機和人潮,更是成為不可忽視的吸納資源的強大聚落。
而即將來臨的世博商機,更將帶來一波波空前的人潮……
文化創意產業,是很吸引人的。
誰說一定要原創或自創的產品才能揚名立萬?
如果你沒有雄厚的資金,網路行銷它可以從一篇文章蛻變成一本書,像《誰動了我的乳酪》。
如果你沒有時間和組織,它可以從“一公分行動”逆轉市場佔有率,像《工商時報》。
如果你沒有完備的商業模式和團隊,它可以從一間店面的租賃擴大成商圈,像Andrew高從田子坊一間店面的在地資源開始。
看看自己,身邊有什麼資源與優勢,加以包裝,用心打造新的服務概念,沒有強大的團隊和雄厚的資本運作,都能有空前的成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