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文-從應試到應用:“英語熱”之辨

 

 

如今,學習英語的必要性自不必說。可是許多人在學了3年、5年甚至10年的英語之後,聽則一臉茫然,說則不知所云。學習語言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與人溝通交流。而從應試到應用,路該怎樣走?

學英語成為一種時尚

1月25日,14歲的李麗在北京某英語學校開始了她2010年的寒假生活。每天上午3小時接受中方老師的英語教學,下午3小時接受外方教師的英語訓練。談起外語學習,她表示:“其實沒有什麼明確目的,只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寒假生活。”

像李麗這樣選擇通過英語學習度過寒假的學生還有很多。剛剛進入大學一年級的楊雪在這個寒假報名參加了一個為期12天的託福考試培訓班,並專程從山東趕到北京。她希望通過這12天的學習能提高英語成績,同時結識新朋友,完成一次快樂的旅行。

學英語對於8歲的馬雨來說,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從進入小學起,每到週末她都要在父親或母親的陪伴下,乘一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到市內的外語培訓機構參加兩小時的英語學習。她喜歡培訓班裡的學習環境與氛圍,有遊戲、有表演,沒有考試,沒有壓力。

劉勇已是第四次參加雅思考試的英語培訓班。大學本科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心儀工作的他,希望通過英語學習與培訓及考試的不斷迴圈,提高自己的英語成績並最後到雅思培訓機構應聘教師。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通過一年的學習將雅思成績提高到7.5分。

27歲的王晶選擇了出國學英語。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後在北京某醫院工作兩年,她對自己的業務進展很不滿意。辭掉工作後,她來到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語言中心,拿出當年參加高考的勁頭,三個月後考取了雅思6.5分的成績。如今已進入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醫學院攻讀碩士的她,對自己的這段學習非常滿意。

相當一部分職場人士利用週末參加英語培訓。從事外貿工作的小王表示,為更好地與客戶溝通,必須掌握一些實用英語,比如英文E-mail寫作,商務英語口語。而在外企工作的小於表示,他的工作離不開英語,熟練的英語能為個人發展帶來更多機遇,所以參加工作後他一直在參加英語培訓。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出國留學已經不再是遙遠的事情了。參加雅思、託福考試成為出國留學的必要準備。還有一部分商務人士經常要到國外出差,所以他們也在學英文。也有很多人表示,學歌倫比亞既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工作,完全是出於熱愛。因為學好英語,可以與不同國家的人交流,獲得更多快樂。

而在北京,始于奧運之前的“外語遊園會”已成功舉辦了6屆。每年一度的遊園活動都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市民參與,成為北京外語愛好者歡聚、交流的盛會。遊園會上有知名外語專家的現場精彩講座,有中外學生的英語節目表演,現場觀眾可以參加英語闖關等娛樂活動,並可參加各種英語考試的類比,在歡快的氛圍中感受與學習英語。

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講話時都要帶上一兩句英語,學英文、講英語似乎成了一種時尚。據搜狐網進行的一項調查英文 補習班,53.21%的被訪者在過去一年學習外語的投資達到了1000元以上,年消費達500元至1000元以上的使用者占到了71.66%。

學英語有待走出歧途

來自英國高等院校對國際學生學術水準的統計報告顯示:擁有雅思6.5分或以上成績的中國留學生有相當數量未能真正達到碩士課程要求的語言水準。大多數未能在一年的碩士學習期間完成學業的中國學生,是因為他們的語言不能適應英國的學習,而不適應生活的學生僅為1%。

雅思考了7分的王濤,因不適應學習未能完成在英國的博士課程。許多中國學生在雅思、託福等多種英語考試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當他們真正到國外開始英語環境的學習時卻不那麼得心應手。近幾年,關於外語考試高分考生在國外難以順利完成學業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使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英語學習怎麼了?

許多教師用自己當年學英語的方法教學生,使舊的教學模式延續。有人說,傳統的英語教學實際上是在慫恿學生犯錯誤,在學生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讓學生去運用語言技巧,用語法規則去堆砌片語,不斷地感受挫折。當一些老師辛辛苦苦地用一大堆語法、單詞毀滅了學生的語言天賦之後,便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現實:英語難。

有專家統計,無論是美國的孩子、日本的孩子還是中國的孩子,在母語環境下,到5歲的時候,他的詞彙量都會超過5000個。而一個學了十幾年英語的中國人,到大學畢業時,詞彙量卻很難突破5000個。有些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為了考研用2/3的時間攻外語,到頭來成績卻非常可憐。

對於剛開始學英語的孩子,英語只不過是與語文、數學等並列的又一門科目而已,誰也不會問“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課表上有,考試要考,已經是學習英語足夠的理由了。然而,當他們升入中學、大學,逐漸學會獨立思考之後,他們中的大多數發現,自己當年的學習只是圍繞著一個目的——考試。

儘管一些英語相當不錯的學生認為自己學英語是出於濃厚的興趣,或是為將來可能的對外交流機會作準備,但現實中這種興趣逐漸轉化成了為考試而奮鬥。

真正作為語言交流的英語已經消失在考試分數當中,但不論是社會還是學校,都沒有提供考試之外的衡量標準。所以對於英語水準的評價也似乎只能到分數為止。至於交流,作為語言最基本的一項功能,由於尚無某種考試來考查,在學生們對英語能力的自我評價中也就自然地被排除在外了。

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的專家認為,不論是學習英語還是學習其他語言,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真正運用這種語言。應該說,英語是一門技能,而不是一門學問。一個中學畢業的學生,在6年以上時間裡要像學習母語一樣學習英語,大多數不再接受後續教育的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將被浪費。

嬰兒學說話,是從聽開始的,聽得多了,自然就會說了。語言的首要功能是與人交流,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聽說,無論見面還是打電話,聽說是最便捷的交流。英語學習是個長期的、不斷積累的過程。它的成功是建立在學習者堅持不懈的基礎上的,通過大量的練習,最終熟能生巧。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乃至研究生,一路上是小升初英語、中考英語、高考英語、大學四、六級英語、考研英語與考博英語等,再加上出國熱帶動的託福、GRE、雅思等英語考試,以及各種名目的的考級英語,應試已成為中國英語教育中不可回避的現實。

儘管對應試教育的批評聲不絕於耳,但應試教育一定有其不可抗拒的歷史原因和現實需求。各種不可回避的英語考試已經成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歷程中的里程碑。客觀地說,應試在產生其必然的負面作用的同時,也對中國英語教育產生了一股巨大的推動力。但如何應對應試教育的消極作用,是中國英語教育不得不長期面臨的課題。

“英語熱”並非中國獨有

學英語有什麼用?在某網站進行的關於英語學習的隨機調查中,83%的人認為通過學英語可以“找個好工作”,65.8%的人覺得要靠它“升學考試”,62%的人表示要借此“提拔晉升”,有近半數的人把英語列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全世界有45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每天有超過世界人口1/3的人在用英語交談,75%的電視節目由英語組成,80%以上的科技資訊用英文表達,幾乎100%的軟體原始程式碼用英文寫成。學會英語,將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英國專家指出,近年來英語教學在全球迅速普及,10年後將有20億人說英語或是學英語。英語的普及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為對於大多數英語學習者來說,英語已經不再是一門外語,而成為一種實用的基本技能。英語是一種工具,更是個人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熟練掌握英語不亞于一件利器在手。

英國文化協會日前發佈的一份關於“英語全球地位”的最新報告指出,英語在全球的統治地位使英國面臨新挑戰,英語在全球的廣泛傳播雖然為英國及其他英語國家帶來了切實的利益,但從長遠看這將使英國的經濟和政治面臨新的挑戰。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英語,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掌握著英語的未來。

報告得出如下的結論:在應聘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的職位時,來自中國等其他國家的掌握多種語言的年輕人,通常比只會英語的英國人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英國文化協會英語教學總監John Whitehead稱:“英語仍然是走遍世界的重要語言工具。”但一旦人人都會說英語,公司自然就會傾向于選擇那些同時掌握其他語言的應聘者。

權威可靠的英語能力證書,在大學生求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國的開放城市在不斷增加,外國融資企業、外向型企業與日俱增,以世界500強為代表的跨國集團紛紛進入中國,中國本地的優秀企業也紛紛走向海外。“地球村”的居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有一門國際通用語來滿足全球化語境下快速、準確、直接交流的客觀需求。

有經驗、有能力、有創新意識的大學生頗受社會的歡迎。而具有較高英語能力成為大學生的優勢所在,所以強化英語綜合能力培養是最為關鍵的環節。

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正以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的大舞臺,同時也面臨著全球化人才缺乏的現實。作為全球化人才,除了要具備全球視野、全球化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國際通用語言,具備全球化的溝通能力。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員工的英語溝通能力視為一項基本能力,英語能力已經成為影響求職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今世界,英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當英語成了競技的考試學問,英語學習的功能被無限誇大時,英語遠遠超出了語言工具的範疇,一些人背離了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這顯然是失之偏頗的。學好英語並沒有錯,問題是如何學,學多少,什麼人應該學。

專家認為,學習英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不能偏廢,現在許多人聽得多、讀得多,但說得少、寫得少,這樣很難達到熟練運用英語的目的。而一些學生想法多、計畫多,缺乏耐性、不能堅持,無論是英語還是人生,有了目標不能堅持肯定是不能成功的。

目前,我國約有4億多人在學英語,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3。專家預測,再過幾年,我國學英語的人數將超過英語母語國家的總人口數。規模如此龐大的人群在學英語,可實際應用水準卻不盡如人意,這也許是我們需要努力去改變的。

英語培訓機構待洗牌

伴隨著英語熱的興起,中國英語培訓市場發展迅速。據估算,全國一年英語培訓市場的規模總值可達300億元。其中有本土的培訓機構,也有海外連鎖培訓機構。目前,全國的英語培訓機構總數達5萬家左右。每天都有新的英語培訓機構誕生,同時每天也有很多英語培訓機構倒閉。

從英語培訓機構來看,目前市場運作缺乏標準,就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來看,還沒有產生足以領導行業發展的品牌企業。一些英語培訓機構受到眼前經濟利益的驅動,沒有長遠的規劃。有專家認為,凡此種種是中國英語培訓業處於發展初期的表現,隨著市場的不斷細分,企業對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不斷重視,未來會出現若干強勢品牌統領市場的局面。

英語培訓是為説明學生獲得能力的提升,而能力的提升會帶動學生的成績提升。很多家長總是把目光放在提高成績上,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塑造,這種唯分數的學習不利於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

個別培訓機構聘請的教師沒有執教資格,而且學歷不高、經驗不足,對於處在學習階段的孩子來說,接受非正規的英語培訓,後果將是無法挽回的。一方面會造成孩子的學習基礎不牢固,英語口語的語音、語調不標準;另一方面,錯誤的引導方式還會使孩子自信心、學習興趣受到傷害。

改革開放前的教育機構主要包括國有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改革開放後,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開始被允許進入教育產業,而教育領域中需求量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又是英語教學,新型資本自然首先湧入英語教育產業。由多元資本催生的各種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民辦學校、社會辦學機構以及各種短平快的培訓中心、補習班、夏令營等共生共存,呈現一派多元化景象.

良好的教學環境不僅可以使孩子更好地投入學習,更是一個培訓機構實力和形象的體現。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些不具備正規教學資質的培訓機構,往往會租用地點偏僻且狹小破舊的房間作為教室,一來學生的人身安全無法保障,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所以選擇培訓機構時對環境的考察也是相當重要的。

隨著英語培訓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服務水準也逐漸成為培訓機構比拼高下的“王牌”,如果在選擇培訓機構時忽略了對服務水準的比較,也有可能造成學習過程中的事倍功半。

從應試到應用路有多遠

語言的學習是需要環境的。廣西陽朔的農婦能拿著熟透的玉米棒用熟練的外語向老外推銷是環境使然,北京秀水街的小商販用熟練的英語向海外遊人推介自己的商品是環境使然,而平時是英語學習的佼佼者在與老外交流時卻張口結舌那也是環境使然。

儘管在中國學習英語的人很多,但收效卻令人擔憂。學了那麼多年英語,能夠運用自如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由於運用能力差,大多數人只能用簡單的英語進行粗略的表達。有些學術水準很高的專家,在國外刊物和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時,常會請只懂英語不懂專業的人翻譯,很多老外眼中不倫不類的論文就是這樣產生的。

而在應試教育的引導下,許多英語學習者只是為了獲得一門語言知識,通過各種考試而學英語。他們極為關注語言知識的積累卻沒有努力去發展運用這些知識的實際技能。如果我們不轉變英語學習中對“技能”和“知識”的認識,實現學好英語這一目標將遙遙無期。

汽車系的學生具有豐富的汽車知識,但他們卻不一定會開車。對汽車結構的瞭解是一種知識,而開車是一種經實踐而獲得的技能。我們學習英語是為了掌握英語這種技能,使我們能用英語說話、寫英語書信文章、讀英文書、看英語電視。

目前,中國學英語的人數超過了英國和美國的人口總和,這是中國努力與時代接軌、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標誌,大量中國人熟練掌握國際通用語言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必要保障。在中國,英語已經遠遠超出一個學科的範疇,一個人英語水準的高低與事業、前途、地位,甚至命運聯繫在一起。

中國是否走入了“英語熱”的誤區?對此,英語專家、留英學者胡敏表示,“英語熱”不是壞事,但也沒有必要“全民學英語”。普通百姓見了老外只要會說“你好”、“歡迎來中國”、“再見”等簡單的用語就可以了。全球正在掀起“漢語熱”,年輕人在學好英語的同時,也要固守自己的語言文化,不要忘了加強漢語的修養。

是否學好了英語就自然而然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國際人才?對此,胡敏教授認為其實也不儘然,英語高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更具備國際競爭力,但同時也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人品,會不會做人;其次,是否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會不會做事;再其次是溝通能力,這不僅指語言能力,還有與人打交道的能力。

英語作為一種世界通用的交流工具,比世界語更有生命力。全球學英語的國家很多,日本每年幾百萬人去考托業,並且他們大多每兩年一考。日本、韓國學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精力不比我們少,日本東京、大阪等地的英語培訓班也非常火爆。日本人英語發音很不純正,但他們敢說。中國英語學習者絕大部分人不夠自信。

英國文化委員會公佈的官方資料顯示,中國雅思考生在寫作和口語單項考試中近幾年來的分數都是全球最低的。中國學生對英語知識點的掌握還可以,但是交際能力,也就是語言的運用能力很弱。現在,英語學習進入“新革命”時代,人們已經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轉變為重視英語的應用。

對外開放,融入全球經濟,世界經濟一體化都離不開對外交際的語言。中國走向世界,與世界接軌,讓世界人民瞭解中國、認識中國與中國未來的發展更離不開英語,且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國內外發展趨勢預示,在未來的中國,英語將成為中國人除母語之外的主要工作語言。希望有更多的人成為“英語使用者”而不僅僅是“英語學習者”。

英語教育是我國學歷教育體系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部分。要接受教育就必須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不僅要從娃娃抓起,還貫穿一個人受教育的全過程,至少要通過中考、高考和大學四級考試,如果想深造讀研還必須達到六級水準。不僅學生時代視英語為頭等重要,社會上崇尚英語也毫不示弱,好的英語成績還能增加求職砝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nk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